沁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借助沁州书会、沁县民俗展览馆、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三大平台,打造民俗、曲艺、节庆三大文化品牌,全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大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大发展。
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源远流长的民俗工艺制作,为民俗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非矿产资源县转型发展之路,提出了“绿色立县、文化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广泛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瑰宝,以“一馆一会一节”为抓手,推动民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投资500多万元,对沁州文庙旧址进行改造,成立沁县民俗展览馆,组建沁县民俗协会,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整理,先后征集各种民俗实物5100多件,设立婚庆礼仪、农耕文化、民俗工艺、民俗文化、御书楼五大展室集中展示;组织县境内能工巧匠定期交流学习,精心制作木雕、石刻、根雕、刺绣、服饰、布艺、剪纸、编织等十大类民间小手工艺品6000多件,举办了民间手工艺制作展览8届,累计接待群众13万余人次,并十多次参加各种省、市级博览会、展销会。精巧细致、乡土味十足的民俗工艺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别具一格的会展也逐渐成为展示上党地区乃至山晋大地的一大民俗文化品牌。二是以举办“沁州书会”为平台,打造南有“马街”、北有“沁州”的曲艺文化品牌。按照“挖掘传承、开发创新”的原则,该县着力抓好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州三弦书”为主的民俗曲艺的挖掘、保护工作,组建了沁县曲艺家协会和曲艺创作基地,先后发展国家及省、市等曲协会员近百名,有300多名艺人专门从事曲艺说唱,为推动民俗曲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连续举办了三届盛况空前的“沁州书会”,诚邀名家,让鼓书、琴书、三弦书、快板等多种传统曲艺同台汇演,切磋技艺。三是投资2800多万元,成功举办了三届北方水城·中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并以此为载体,集文化展演、商贸集会、旅游推荐、招商洽谈、产业论坛、体育赛事、摄影展览、户外娱乐于一体进行“捆绑”开发,不断丰富和提升节庆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全力打造端午民俗文化这一节庆文化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仅第三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期间,就接待旅客11万多人次,吸引国家及省、市媒体360多家齐聚水城,上千家网站进行了高密度转载报道,还达成有关有机农业、水产品、物流商贸等“无烟工业”方面的投资协议和意向36个,签约资金56亿多元,真正达到了“宣传水城、推荐水城、提升水城、发展水城”的目的,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